50岁的女人私密很紧,水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高清,在线免费观看最新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毛A片特级

WAP手機版 RSS訂閱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設為首頁
行業資訊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資訊

科普|近零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標準

時間:2024-08-11 18:07:31   作者:GBWindows   來源:行業網站   閱讀:1766  
內容摘要: 在邁向零能耗建筑的過程中,根據能耗目標實現的難易程度表現為三種形式,即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及零能耗建筑,這三類屬于同一技術體系。 其中,超低能耗建筑節能水平略低于近零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級表現形式;零能耗建筑能夠達到能源產需平衡,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級表現形式。 超......

  在邁向零能耗建筑的過程中,根據能耗目標實現的難易程度表現為三種形式,即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及零能耗建筑,這三類屬于同一技術體系。

  其中,超低能耗建筑節能水平略低于近零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級表現形式;零能耗建筑能夠達到能源產需平衡,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級表現形式。

  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三者之間在控制指標上相互關聯,在技術路徑上具有共性要求,因此,近零能耗建筑設計、施工質量控制與驗收及運行管理的技術措施和評價基本適用于超低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


01


近零能耗建筑

 nearly zero energy building.

近零能耗建筑是指適應氣候特征和場地條件,通過被動式建筑設計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調、照明需求,通過主動技術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設備與系統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適室內環境,且其室內環境參數和能效指標符合標準規定的建筑。

其建筑能耗水平應較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2015 和行業標準《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26 -2010《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134 -2016、《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75-2012 降低60%~75%以上。


最早“近零能耗建筑”(nearly zero energy building)一詞源于歐盟。歐盟于 2010 年7月9日發布了《建筑能效指令》修訂版)(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Directive recast),要求各成員國確保在 2018年12月31日起,所有政府持有或使用的新建建筑達到“近零能耗建筑”要求;在2020年12月31日起,所有新建建筑達到“近零能耗建筑”要求。

由于歐盟成員國經濟不平衡氣候區跨度大、成員國可以以本國實際情況為基礎、以充分考慮節能技術成本效益比為前提,提出其“近零能耗建筑”量化目標并沒有統一明確的量化節能目標。對于“近零能耗建筑”,歐盟各國也存在不同的具體定義,如瑞士的“近零能耗房”(Minergie也稱迷你能耗房或迷你能耗標準),要求按此標準建造的建筑其總體能耗不高于常規建筑的 75%(即節能 25%),化石燃料消耗低于常規建筑的 50%(可理解為節省一次能源 50%);如意大利的“氣候房”(climate house,Casaclima),指建筑全年供暖通風空調系統的能耗在30kWh/(m·a以下;再如德國被動房研究所(Passive House Institute)提出的“被動房”(也稱被動式房屋、被動式住宅,passive house),指通過大幅度提升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和氣密性,利用高效新風熱回收技術,將建筑供暖需求降低到15kWh/(m°·a)以下,從而可以使建筑擺脫傳統的集中供熱系統的建筑,其技術路線為通過被動式手段達到近零能耗,也屬于“近零能耗建筑”的一種類型。

總之,近零能耗建筑是以能耗為控制目標,首先通過被動式建筑設計降低建筑冷熱需求,提高建筑用能系統效率降低能耗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零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是以超低能耗建筑為基礎,是達到零能耗建筑的準備階段。近零能耗建筑在滿足能耗控制目標的同時,其室內環境參數應滿足較高的熱舒適水平,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基本前提。

為在定義中定量表征其能耗水平,同時考慮與現行國家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銜接,以2016 年國家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為基準給出相對節能水平。2016 年執行的國家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包括《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 - 2015《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26 - 2010《夏熱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J 134 -2016、《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J 75- 2012。能耗計算范圍包括建筑全年供暖、通風、空調、照明、生活熱水、電梯能耗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考慮我國不同氣候區特點,使用同一個百分比約束不同氣候區不同類型建筑難度較大,因此,對不同氣候區近零能耗建筑提出不同能耗控制指標。以2016 年國家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為基準,嚴寒和寒冷地區,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能耗降低70%~75%以上,不再需要傳統的供熱方式,夏熱冬暖和夏熱冬冷地區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能耗降低 60%以上;不同氣候區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能耗平均降低60%以上。

02


超低能耗建筑 

ultra low energy buildingNG

超低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級表現形式,其室內環境參數與近零能耗建筑相同,能效指標略低于近零能耗建筑。

其建筑能耗水平應較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2015 和行業標準《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2010、《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1342016、《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75 - 2012 降低50%以上。



超低能耗建筑是實現近零能耗建筑的預備階段,除節能水平外,均滿足近零能耗建筑要求。以 2016 年為基準,在此基礎上,建筑能耗降低25%~30%的建筑可稱為“低能耗建筑”正在修訂的《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J 26,其修訂目標為 75%節能率,相對于 2016 年國家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此標準即屬于“低能耗建筑”標準。

超低能耗建筑是較“低能耗建筑”更高節能標準的建筑,是現階段不借助可再生能源,依靠建筑技術的優化利用可以實現的目標,其建筑能效在 2016年國家建筑節能標準水平上有較大水平的提升,建筑室內環境也更加舒適,其供暖、通風、空調、照明、生活熱水、電梯能耗應較2016 年國家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降低50%以上。

03


零能耗建筑 

zero energy building

零能耗建筑能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級表現形式,其室內環境參數與近零能耗建筑相同,充分利用建筑本體和周邊的可再生能源資源,使可再生能源年產能大于或等于建筑全年全部用能的建筑。

科普|近零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標準

零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發展的更高層次。“零能耗建筑”(zeroenergy building)一詞源于美國。美國能源部建筑技術項目在《建筑技術項目2008一2012 規劃》中提出,建筑節能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使“零能住宅”(zero energy home)在2020年達到市場可行,使“零能耗建筑”在 2025 年可商業化。

“零能耗住宅指通過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建筑每年產生的能量與消耗的能量達到平衡的3層及以下的低層居住建筑。“零能耗建筑”包括4 層及以上的中高層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其技術路線為使用更加高效的建筑圍護結構、建筑能源系統和家用電器,使建筑的全年能耗降低為目前的 25%~30%,由可再生能源發電對其供電,達到全年用能平衡。美國對“零能耗建筑”這一名詞的使用,也經過多次變更,先后使用過“zero net energy building”“net zero energy building”等詞語,最終,2015年9月,美國能源部發布零能耗建筑官方定義:以一次能源為衡量單位,其輸人建筑場地內的能源量小于或等于建筑本體和附近的可再生能源產能量的建筑。

與此同時,歐盟、日本、韓國等也已經對零能耗建筑進行了定義。歐盟對零能耗建筑的定義為“由場地內或周邊可再生能源滿足極低或近似零的能量需求的建筑”。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對零能耗建筑的定義:“采用被動式設計方法,引入高性能設備系統,最大程度降低建筑能耗的同時保證良好的建筑室內環境,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建筑能源需求自給自足,年一次能源消費量為零的建筑”。國際能源組織建議在零能耗定義中應考慮平衡周期、能量邊界、衡量指標等因素。

中國在借鑒國際成熟經驗的基礎上,考慮我國建筑和能源管理法規和管理制度,因地制宜,確定了我國零能耗建筑的定義。零能耗建筑并不是指建筑能耗為零,而是在近零能耗建筑基礎上,通過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建筑用能與可再生能源產能的平衡。可再生能源產能包括建筑本體及周邊的可再生能源的產能量,建筑周邊的可再生能源通常指區域內同一業主或物業公司所擁有或管理的區域,可將可再生能源發電通過專用輸電線路輸送至建筑使用。

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標簽:能耗  建筑  節能  能源  標準  

新聞資訊

本欄最新更新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綠建之窗網站已運行:
  京公網安備11010602007284號  京ICP備14061276號-3 51LA統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县| 临江市| 阿勒泰市| 大冶市| 玛曲县| 定日县| 巫山县| 长阳| 大理市| 建瓯市| 仪陇县| 抚松县| 霍林郭勒市| 永寿县| 阿图什市| 玉龙| 马关县| 灵宝市| 克东县| 灵石县| 大港区| 沙田区| 桐柏县| 南皮县| 张家界市| 新巴尔虎左旗| 浮梁县| 广平县| 鱼台县| 西藏| 太仓市| 老河口市| 山丹县| 和硕县| 平谷区| 锡林郭勒盟| 凤台县| 泗阳县| 九龙城区| 安塞县| 潜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