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效綠色技術堆積不是真綠色建筑
時間:2013-12-16 17:59:16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能源世界 閱讀:1887內容摘要:【導讀】:近日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對全市首批60幢應用可再生能源的示范建筑開展綠色節能“期中測驗”,對已經進行可再再生能源綠色建筑設計的項目的實際運營效果進行評估。然而評估效果并不盡人意,日前舉行的上海市建筑節能技術創新及推廣應用研討會上,專家們表示,目前÷躺建筑前期設計忽略使...【導讀】:近日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對全市首批60幢應用可再生能源的示范建Э展綠色節能“期中測驗”,對已經進行可再再生能源綠色建筑設計的項目的實際運營效果進行評估。然而評估效果并不盡人意,日前舉行的上海市建筑節能技術創新及推廣應用研討會上,專家們表示,目前的綠色建筑前期設計忽略使用者的習慣,綠色運營維護缺乏,導致相當一批項目的\x00色設計成為新技術的低效堆積產品。
細節有弱點 節能設計有“硬傷”
建筑節能,是全社會節能減排的核心環節之一。綠色建筑可以節啊⒔詰亍⒔謁、節材,而節地、節水、節材也間接實現了節能,我國綠色建筑正進入快速發展期,到2015年末,全國20%的城鎮新建建筑須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楊建榮博士給出最新數據,目前全國已公示綠色建筑標識項目(按照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設計的建筑項目)1025個,其中上海86個,名列前茅。
外掛保溫層,內裝恒溫恒濕系統,腳踩地源熱泵…,這些似乎是當前可再生能源綠色建筑的標準配置,這些建造設計之初已經獲得綠色設計標識的建筑,運營一年后只有不到10%能繼續獲得“節能勛章”——綠色運營標識。絕大部分項目的“綠色榮譽”只是停留在圖紙上和竣工之初,用上一段時間后出現各種“水土不服”。例如,上海一幢辦公樓在綠色設計之初,簡單照搬了德國高標準圍爐結構節能設計,保溫性能和氣密性很好,卻沒有充分考慮到本地濱江臨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在某些特定季節自然風充足,室內溫度過高而室外溫度適宜時,通過開窗就能快速排出熱量。結果,整幢大樓幾乎開不了窗,全靠恒溫恒濕?盞饗低忱吹魑攏不僅先期綠色技術成本投入高,后期用能成本也高。
再比如,本市一幢“綠色老年公寓”,每棟樓都裝上了太陽能熱水系統,集中集熱儲熱,集熱器和水箱均放置于屋頂,恒溫循環,燃氣輔助加熱,保證打開水龍頭就有溫度適宜的熱水流出來。投入實際使用后,綠色節能技術卻幾乎全部失效。因為,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使用熱水量很小,甚至一些老人洗臼被崛ス共浴室。輔助熱源、循環泵很多時候都在空轉,即使每噸15元的熱水費用,仍然抵不過飆升的單位能耗成本。
節能方式需經濟精巧設計事半功倍
沒有一項節能技術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綠色建筑技術不是越新越好,越貴越好。關注末端使用的真正需求,充分考慮建筑用途和使用者的生活習慣,綠色建筑的技術才能“打動人”。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技術中心主任田煒指出,一些建筑項目為了綠色而綠色,積極采用各種節能設備,消極關注技術的使用環境,節能建筑很可能變成耗能大戶。例如,我國個機場建筑設計中,采用國際上相當先進的溶液除濕系統來節能降耗。這套高端設備要求也高:盤管末端干濕分離,運行環境需封閉。機場正式運行后,熙攘的人流使整個環境處于開放狀態,大大降低除濕系統的運行效率,不得不又加配常規空調系統。
其實,設計者稍動腦筋,運用常識設想一下機場的真實環境,很容易找到經濟又實用的節能方式:航站樓陸側即辦票大t,也是送行處,人流量很大,空間高敞,要求有良好的通風與采光,還得避免眩光方便人們尋找各種標識。在建筑設計上,只要室外條件允許應盡量采用自然通風,避免全封閉的恒溫設計,減少空調能耗;設計良好的自然采光,以減少照明能耗。相反,在航空樓空側即乘客主要停留的候機t間,要有良好的空氣質量、適宜的溫度濕度、明亮開闊的視野,避免飛機起落的強噪音干擾。在建筑設計上,就不能采用自然通風解決熱舒適問題,可以安裝比較先進的恒溫循環設備等。
而且,不同功能的建筑使用要求不同,采用的節能技術自然也不同,有時候一個低技術的精巧設計,就會事半功倍。以本市兩座商場建筑匯金廣場、飛洲國際為例,統計顯示照明都占商-建筑總能耗的一半,這與一般辦公樓不到20%的照明耗能完全不同。“因此,可通過節能燈具、智能分時控制及優化設計照明供電系統等技術,降低能耗。”在田煒眼中,只要與終端用能模式匹配,就算不那么“高新”的綠色技術,同樣是上佳選擇,“在中小學教室的綠色節能設計中,縱向分區控制,也就是靠窗一排、當中幾排、靠門一排的燈各自有一個開關控制,就可節省2/3的照明能耗。”
減少操作不當增能耗
我國對綠色建筑的評價大體分“兩步走”:設計草圖畫上各種各樣的綠色技術,建筑施工中“掛上”"能設備,即獲得綠色建筑設計標識;待項目建成后運營一年再評估達標,才獲得綠色運營標識。目前,國內大部分綠色建筑邁出了“第一步”,卻難以踏出“第二步”,僅僅滿足于戴上一頂“技術帽”即可。
實際上,這頂“技術帽”——可再生能源的選擇,只是綠色建筑的奪目塔尖,非扎實根基。田煒畫出一座綠色建筑技術選擇的“金字塔”模型:塔尖是對可再生能源e選擇,引人注目卻應用最少;第二層為提高已有設備能效,較新技術的采用廣泛許多;第三層則是基于建筑功能和使用者習慣的建筑設計,包括自然采光、通風、遮陽,墻體保溫和隔熱,立體綠化等技術含量不高,卻匠心獨具的高效節能手段。
以此次調查中的本市60多個示范綠色建筑為例,有的建筑配備了很好的太陽能熱水泵,之前運行良好,由于換了物業公司,管理a員不會用,就此成了擺設;有的項目設計科學、建設精心,建成后才發現太陽能板放置的地方完全被隔壁房子陰影遮擋,形同虛設;還有的光伏蓄電池壞了,業主一天到晚要換,物業卻沒錢換,整套系統就廢了……這一現狀不僅浪費人力財力,而且可能影響政府部門對建筑節能的決策和規a。同濟大學綠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譚洪衛建議,盡快建立并完善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能效評價體系,從建筑設計、建設、運營等各個環節收集大量數據,科學測算評估建筑實際的節能效果和能源利用效率。
“為了保證綠色建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都能‘綠意盎然’,建筑投入使用之際,應由設計和施工方出具一份綠色建筑使用說明書,給建筑的使用業主和管1物業,以便后續運營和維護有的放矢。”田煒告訴記者,綠色建筑與普通建筑不同,技術設備較多,節能設計處處用心,若是使用不當或操作有誤,不僅不節能,反而增加能耗。
- 相關文章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