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慶蔚:綠色金融新引擎如何助推綠色建筑發展
時間:2019-08-04 03:10:28 作者:GBWindows 來源:行業網站 閱讀:1476內容摘要:人類的生存發展往往伴隨著對環境的破壞,當人們意識到了這一點,便開始致力于對環境進行修復。不過,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尤其是在節能減排方面潛力巨大的綠色建筑領域,人們正在積極求索——什么才是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新引擎?綠色金融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答案,它能加快建筑向綠色化轉型,有利于促進......人類的生存發展往往伴隨著對環境的破壞,當人們意識到了這一點,便開始致力于對環境進行修復。不過,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尤其是在節能減排方面潛力巨大的綠色建筑領域,人們正在積極求索——什么才是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新引擎?
綠色金融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答案,它能加快建筑向綠色化轉型,有利于促進環保、新能源、節能等領域的技術進步,而且還能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經濟增長潛力。
綠色金融這臺引擎將如何助推綠色建筑發展?放眼全球又有哪些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呢?就此,《環球》雜志記者對中國投資協會會長楊慶蔚進行了專訪。
中國投資協會會長楊慶蔚
綠色建筑成綠色金融支持重點
《環球》雜志:世界銀行預計,到2030年前,若要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70%的潛力在建筑方面。從節能減排的角度看,綠色建筑是否將成為綠色金融的重點支持領域?
楊慶蔚:2012年,財政部和住建部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規定,國家對綠色建筑實施補貼:二星級綠色建筑補貼標準為45元/平方米,三星級為80元/平方米;綠色生態城區給予資金定額補助5000萬元。
2016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中明確將綠色建筑發展、建筑工業化、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海綿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建設和低碳省市試點、低碳城(鎮)試點、低碳社區試點、低碳園區試點的低碳能源、低碳工業、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低碳基礎設施建設及碳管理平臺建設項目列為重點支持項目。
而且《綠色債券發行指引》還規定,綠色債券募集資金占項目總投資比例放寬至80%,發行綠色債券的企業不受發債指標限制等。
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七部門又共同發布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構建覆蓋銀行、證券、保險金融等各領域綠色金融體系,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由政府推動,并發布政策明確支持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綠色經濟體。
2016年10月,國家發改委批復了龍湖地產旗下公司發行40.4億元的綠色企業債券,所籌資金均用于節能環保效果顯著的綠色建筑二星級標識項目,這也是首個在中國國內成功發行綠色債券的房地產企業。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于2015年12月發布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已將綠色建筑包含進去;銀監會2015年發布的《能效信貸指引》也將建筑節能納入綠色信貸重點支持的范圍。應該說,綠色建筑已成為中國綠色金融的重點支持領域。
《環球》雜志:在中國,綠色金融對綠色建筑的評判是否已有明確標準,這個標準是怎樣的?
楊慶蔚:目前,綠色金融機構對于綠色建筑的評判沒有專門的標準,但是早在2006年原建設部便頒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15年修訂后的最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從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大指標對建筑項目進行評價,最終從高到低分為綠色建筑三星級、二星級和一星級認證。
目前,新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征求意見稿已經發布,要求二星級、三星級綠色建筑應實現全裝修,同時考慮將綠色建筑設計標識和綠色建筑運營標識兩次認證,修改為綠色建筑預認證和綠色建筑認證一次認證的兩個階段,如果最終拿不到綠色建筑認證,那么綠色金融機構可以對獲得綠色信貸、成功發行綠色債券的企業進行高額罰息。
此外,綠色建筑在其他國家的評價標準也比較完善,如美國LEED分為認證級、銀級、金級、白金級4級;德國DGNB分為認證級、銀級、金級、白金級4級;英國的BREEAM分為通過、良好、非常好、優秀、杰出5個等級。據我了解,中國內地第一個成功發行綠色債券的房企當代置業,是在香港發行的,募資要求用于獲得綠色建筑二星級以上或LEED金級以上的綠色建筑項目。
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這種綠色建筑認證機制在兩個方面不利于綠色建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一是實行等級標識評價管理,但沒有對綠色建筑節能減排效果進行量化評估,這樣無法體現出綠色建筑對于節能減排的真正貢獻,不利于金融機構針對綠色建筑節能收益推出有針對性的信貸產品和服務;二是綠色建筑認證為建筑開發商自愿申請評價,部分開發商為獲取綠色建筑財政獎勵在建筑設計階段申請評價意愿較高,但并不關心建筑在后期運行階段的實際節能減排情況,以致目前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獲得設計標識的項目數量較多,而真正體現綠色建筑實際效果的運行標識項目少。這不利于金融機構持續加大對綠色建筑的金融支持。
綠色金融的支持和制約
《環球》雜志:你認為綠色金融應該從哪些方面支持綠色建筑?
楊慶蔚:綠色金融分為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等,所有的金融產品都可以用來支持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產業的發展。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比如在綠色信貸方面,銀行在審批綠色建筑項目的相關貸款時,可以采取優先審批的措施,引導企業更多地開發綠色建筑項目,一些有責任有擔當的國有大型銀行,甚至可以給予綠色建筑項目的相關貸款一定利率優惠。
另外從消費者買房的角度來說,銀行可以對購買綠色建筑房屋的買房人或企業,優先審批按揭貸款,同樣可以給予利率優惠,從而激勵消費者更多地購買綠色建筑的房屋,甚至租賃時也可以采取同樣的激勵措施。
其次,國家發改委鼓勵和支持上市公司及子公司發行綠色債券,開發綠色建筑的企業可以積極申請發行綠色債券,綠色債券審批可以走綠色通道,債券募集資金占項目總投資比例放寬至80%(相關規定對資本金最低限制另有要求的除外),發行綠色債券的企業不受發債指標限制,在資產負債率低于75%的前提下,核定發債規模時不考察企業其他公司信用類產品的規模。
最后,綠色基金、綠色保險也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目前中國人保集團與保爾森基金已經在探索建立綠色建筑保險制度,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建筑力度還不夠大的一個原因是,金融機構無法確保企業最終開發的項目是真正的綠色建筑項目,如果有了保險機構的擔保,金融機構的風險就會降低很多,消費者買綠色建筑的房屋也會放心很多。綠色建筑在設計規劃和建設施工中也應該將能源消耗監測體系建設完整,這樣建成后節約的能耗和效益就能一目了然。
《環球》雜志:你認為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建筑發展的制約因素有哪些?
楊慶蔚:其一,綠色建筑認證與金融服務缺乏有效對接機制,不利于金融機構開發與綠色建筑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激勵;其二,相關約束機制有待完善,不利于金融機構主動支持綠色建筑發展。
為鼓勵綠色建筑發展,目前中國出臺了《綠色建筑行動方案》《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指引文件,并對經認定的綠色建筑給予一定的財政獎勵。但是,上述這些政策屬于非強制性的指導文件,而且也沒有出臺相應的配套激勵措施,因此,各省內金融機構基本上沒有推出專門的商業性綠色建筑融資產品和服務。
現有的綠色建筑開發貸款、綠色住房抵押貸款與一般房地產信貸產品,在貸款條件、利率、期限等方面沒有明顯的差別,缺乏與綠色建筑項目的項目類別、標識類型和等級、建筑技術等行業特征相結合,在支持綠色建筑發展方面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尤其是在近年來國家加強房地產市場金融調控的背景下,金融機構支持綠色建筑發展的動力更加不足。此外,消費者更關注商品房的價格、位置等,對于綠色建筑所體現的節能、環保價值認知不夠,而由于綠色建筑的購房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在相關稅收優惠不足以抵消購房成本的情況下,綠色建筑難以贏得市場的青睞。
此外,綠色建筑認證信息共享機制有待健全,不利于金融機構精準支持綠色建筑項目發展。
目前,中國綠色建筑標識信息主要是在各省級住建部門確定的公共信息平臺進行公示。在實踐中,金融機構需自行到相關公共信息平臺查詢綠色建筑項目信息,存在查詢效率不高、查詢主動性不足、查詢不及時且容易遺漏等問題,既不利于金融機構高效對接綠色建筑項目以提升金融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也可能導致本屬于支持綠色建筑的貸款并沒有納入綠色建筑貸款統計范疇,也沒有給予優惠信貸支持。
中新天津生態城計劃用約 10 年時間,建成一個綠色建筑比例達百分之百的國際生態城市樣板
促進綠色建筑結構調整
《環球》雜志:如果綠色建筑對于投資的潛在需求能夠得到綠色金融的充分支持,那么綠色金融將對綠色建筑帶來怎樣的改變?是否有助于綠色建筑行業的結構調整?
楊慶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發布的《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17年)》顯示,2015年,僅中國建筑能源消費總量就高達8.57億噸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0%。如果將建材生產、建筑施工能耗等計算在內,中國房地產建筑業總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
此外,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達24億噸左右,占城市垃圾總量的40%。
此外,建筑裝修過程中會產生大量VOC等污染氣體,其中產生的甲醛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一類致癌物質,會造成人體免疫功能異常、肝損傷及神經中樞影響,嚴重的可能引起胎兒畸形,甚至導致白血病、記憶力下降及生長遲緩。
中國工程院鐘南山院士和王辰院士曾指出,中國總死亡人數的87%由慢性疾病引起,僅慢性呼吸道疾病所導致的死亡總數就高達11%,癌癥占比更是高達23%,其中肺癌位居癌癥致死第一位。
建筑業不光和工業、交通并列成為“三大能源消耗大戶”,還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曾有機構指出,全球碳排放量的19.9%來自中國,而中國的碳排放量40%來自于房地產建筑業,相當于全世界8%的碳排放量來自于中國的房地產建筑業。
如果綠色金融能夠充分支持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產業的發展,將極大地推動中國的房地產建筑業轉型升級,走上綠色健康的高質量發展軌道,成為真正踐行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產業。
《環球》雜志:歐美等綠色金融起步較早、發展較好的國家,在支持綠色建筑領域方面,有什么可借鑒的經驗嗎?
楊慶蔚:在國外,一些國家主要通過財政、稅收等措施,推動銀行機構以國家或者行業標準為基礎,對經過認證滿足綠色建筑標準的住宅提供優惠利率、低費率的貸款或對開發和建設綠色建筑工程項目設置更寬松的門檻以及對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項目免除一定比例使用稅。
比如,美國設立鼓勵發展綠色建筑的“節能基金”,不僅對達到節能標識的建筑進行稅收減免,而且為節能住宅提供較低利率的抵押貸款;在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與住房抵押貸款機構合作推出“綠色再融資升級”計劃,對擁有10年以上房齡的廉租房屋主提供抵押貸款再融資,要求至少5%的資金用于環保裝修。
在德國,針對購買節能翻新住房者或者對已存在的住房建筑物進行節能改造者,由德國復興銀行提供75000歐元的信貸支持,并按照信貸額度的一定比例進行財政補貼,有效解決企業投資方面的資金缺口問題,幫助其拓寬融資渠道。在新加坡,申請融資支持的綠色建筑面積門檻由5000平方米降低到2000平方米。
在加拿大,針對建筑使用年限更久、節能改造效益更明顯,但購置成本也相對較高的商業樓宇,政府對建筑節能改造所實現的節能收益進行貸款補貼,或者建立節能效益基金為此類貸款提供擔保。比如,加拿大多倫多市政府與商業房產開發集團合作,發起“綠色貸款”行動,由多倫多氣候基金(TAF)對綠色建筑的額外建造成本提供融資支持,并為業主設立綠色建筑節能效益基金用于償還貸款本息。由于綠色建筑節約的能源成本遠高于償還貸款本息的支出,因此,形成政府、開發商、業主與金融機構多方共贏的局面。
在國外,一些國家往往強制要求新建、出售或出租的建筑必須持有建筑能耗標識,以區別是否屬于綠色建筑;同時,通過多種方式對建筑能耗標識進行廣泛、公開的宣傳和推廣。這種綠色建筑認證標識的宣傳、推廣方式,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建筑商和消費者的節能意識,另一方面有利于金融機構及時、準確、全面地了解綠色建筑項目信息,從而提高金融支持綠色建筑發展的針對性、有效性。
比如,德國自2009年1月1日起,要求所有新建、出售或出租的居住建筑必須出具能源證書,從2009年7月1日起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必須在建筑物顯著位置懸掛能源證書,從而有效減少開發商與金融機構、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有力推動綠色建筑的產業化和品牌化。
英國自2007年起要求所有租售的建筑和住宅出具“能源績效認證(EPCS)”的標識證書,并要求各銀行根據EPC的評級調整住房抵押貸款的條件,包括優惠利率、費率減免等,推動英國各大銀行及貸款集團發布綠色房貸計劃,英國聯合金融服務社提供綠色生態家庭貸款,為房屋提供免費家用能源服務。
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 相關文章
-
-
03-01【重要公告】關于《綠建設計評價軟件》 新版本升級及服務模式變更公告
-
02-08家居消費需求加速釋放,1608家企業參展中國成都建博會布局中西部市場
-
12-30綠色建筑是房地產企業當下轉型的重要抓手
-
12-29“綠建評價軟件北京模塊”規范高品質住宅綠建生產
-
12-232022中國(江西)國際建筑工業化及裝配式建筑展覽會
-
12-20全面布局2022中國成都建博會宣傳與觀眾組織,助力展商搶跑2022 ——針對有效觀眾的組織和推廣,才是專業展會的硬實力!
-
12-152022第十四屆中國(廣州)國際集成住宅產業化博覽會暨建筑工業化產品與設備展
-
12-13火速圍觀!東莞市第六屆綠色建筑設計比賽學生組入圍作品名單揭曉
-
新聞資訊
本欄最新更新
-
12-05【紀要】丁春亞:綠色健康意識對行業的重要性
-
09-12關于《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修編版)增量成本的一些淺談
-
09-03高端住宅領域進行LEED/WELL認證的價值
-
08-08專家解讀丨錨定減排目標 構筑制度體系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邁入新階段
-
05-23圣潔防水董事長杜昕:丙綸卷材守護者!
-
04-28建筑設計大師徐敏皓:讓綠色成為建筑的“底色”
-
04-15【觀點】從多城公積金加持“綠建”,看綠色建筑行業發展
-
03-27碳源原居五恒科技系統何以越來越吃香——采訪綠建領域多面手曹璇
-
01-24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吳景山:我國建筑行業節能降碳已進入“存量與增量并重”階段
-
11-07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專訪超高層及綠色建筑專家顧洪平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