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匯:節能技術不能因地制宜成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主因
時間:2013-08-04 10:13:21 作者:www.sghengrui.com 來源:中國建材網 閱讀:1562內容摘要:盛夏來臨,建筑節能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然而,各種名目繁多的節能技術和產品充斥市場,其中一些不僅不能降低建筑能耗,而且在使用不當的情況下還會造成能源過度浪費。在黃匯看來,節能技術不能因地制宜地相互取長補短,是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要做到建筑節能,聘據不同需求,將節能技術...盛夏來臨,建筑節能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然而,各種名目繁多的節能技術和產品充斥市場,其中一些不僅不能降低建筑能耗,而且在使用不當的情況下還會造成能源過度浪費。在黃匯看來,節能技術不能因地制宜地相互取長補短,是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要做到建筑節能,應根據不同需求,將節能技術加以整合與綜合利用,避免“木桶效應”的出現。
夏至節氣到來,建筑節能的話題隨著酷熱將至再度升溫。“目前,對節能新技術的孜孜追求并沒有帶給人們意想之中的好效果。”建筑大師梁思成的學生、北京p建筑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工黃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她認為,建筑節能應把各種學科、能力和需求整合到一起,不能只顧一頭,防止出現“木桶效應”。
節能技術不等于節能效果
建筑能耗與工業能耗、交通能耗并稱為我國三大耗能大戶。有研究顯示,“三分天下有其一”僅是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o程中消耗的能源比例,如果加上建材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建筑能耗在社會能耗中占的比例大得驚人。更令人擔憂的是,建筑耗能正伴隨著建筑總量的不斷攀升和人們對居住舒適度要求的提升,呈現出急劇上揚的趨勢。
正是在如此緊迫的形勢下,建筑節能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名目繁多的節能技術、節能產品和設備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一些開發商也紛紛打出“低碳節能”的招牌,吸引消費r的目光。“許數人認為,節能技術用得越多,建筑節能的效果越好。其實不然。”黃匯說。
據媒體報道,北京某棟由外國節能專家設計的住宅樓,為了提高空調能效和舒適性,采用了集中空調方案和眾多空調技能新技術,包括溫濕度獨立控制技術、埋管輻射空調技術、置換通風技術等,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然而,能耗的調查結果卻顯示:該樓的夏季空調能耗比普通非節能住宅樓高14倍。
黃匯認為,我國建筑能耗連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技術落后,而是建筑節能的“木桶效應”,節能技術和設備并不能完s實現理想化的節能效果。只要有短板的存在,節能效果就將事倍功半,甚至功虧一簣。
警惕外窗“黑洞”
黃匯以建筑外窗為例,說明建筑節能須從重視整體效果開始。由于門窗在建筑能耗上所占的比重較大,人們將門窗節能新技術視為建筑節能的重點,著眼于“熱”和 “冷”的問題,對體形系數和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格外關注。外窗框隨著密閉性的要求提高,尺寸也在逐漸加大。窗戶的玻璃,從一層到二層,進而增加到了三層,玻璃也從凈片玻璃改成了LOW-E。外窗的價格見漲,節能效果和隔音性能大幅度提升,但窗的最主要功能——采光卻受到了冷落。
科學研究顯示,外窗的透光率應達75%以上,室內白天才可以不開燈。但為了節能,很多建筑的外窗都換成了塑鋼窗、斷橋鋁窗,窗框料、扇料的;面以下就增加了 8-10倍,而且還采用雙層玻璃、三層玻璃、貼膜、變色等新技術。經測試,即使現在常用的阻斷式鋁合金窗和塑鋼窗安裝的是普通玻璃,透光率也只有40%,白天也需要開燈。
黃匯指出,由于《建筑采光設計標準》是必須執行的國家標準,所以節能建筑為達到采光標準而白天開燈所消耗的電量,應該不是一個小數字。“在我國的電源結構中,火電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人們用的電大多來自:電廠。火電屬于非清潔能源,生產火電對環境污染最大,治理工作最重。可見,不科學的外窗改進節約了熱能卻浪費了電能,可謂得不償失。”她說。
然而,淪為“黑洞”的外窗帶來的卻不僅僅是顧此失彼的缺憾。長期從事校舍設計,黃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她告訴記者:“學校、寫字樓等公共建筑由于外窗節能導致自然采光不夠,必須長期開燈。不傷眼睛的白熾燈因不節能而退市,而目前市場上的多w節能燈在工作時都伴有人眼不能察覺到的高頻率閃爍,長時間在這種光源下學習和工作,易導致視疲勞,引發近視,特別是對正處于眼部發育期的孩子們影響最大,很多學生因此戴上了眼鏡。”
因地制宜加以整合
建筑節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貼標簽”活動。不同建筑物的外部x候條件、室內環境參數要求、使用模式等因素均可能有較大差異,不同的建筑節能技術也有不同的特點和適用條件。她認為,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建筑節能方案。國外的新技術不一定適用于國內,適合北方地區的節能技術不一定適合南方,使用節能技術要因地制宜。
1961 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系的黃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曾因設計建造國內首個綠色生態小區——北潞春而名聲大噪。那個時候,還沒有建筑節能的國家標準和技術規程可供參考和借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之所以甘愿作“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因為她心中始終有一個信念:盡力打造最環保的建筑。黃匯成功了。按照她設計建設的北潞春小區實現了節水、節電、保溫以及垃圾和污水的零排放,而且沒有采取復的工藝。
許多人以為這是全國第一個綠色生態小區,工藝應該很復雜,實際卻很簡潔。屋頂借鑒了當地云居寺的坡屋頂風格。屋頂和部分鋪地使用當地山區的天然石材,既美觀漂亮,又具地方特色。這樣建設的房屋是節能的,室內冬暖夏涼,舒適宜居。
黃匯表示:“節能問題可以通過規范和標準來解決,但規范和標準一定要具備一體化整合的思想。我們對能源的節約和利用應有一個綜合系統的思路,用科學的頭腦,平衡利弊,加以整合,而不是簡單的規定和新技術的堆砌。”
- 相關文章
新聞資訊
本欄最新更新
-
12-05【紀要】丁春亞:綠色健康意識對行業的重要性
-
09-12關于《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修編版)增量成本的一些淺談
-
09-03高端住宅領域進行LEED/WELL認證的價值
-
08-08專家解讀丨錨定減排目標 構筑制度體系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邁入新階段
-
05-23圣潔防水董事長杜昕:丙綸卷材守護者!
-
04-28建筑設計大師徐敏皓:讓綠色成為建筑的“底色”
-
04-15【觀點】從多城公積金加持“綠建”,看綠色建筑行業發展
-
03-27碳源原居五恒科技系統何以越來越吃香——采訪綠建領域多面手曹璇
-
01-24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吳景山:我國建筑行業節能降碳已進入“存量與增量并重”階段
-
11-07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專訪超高層及綠色建筑專家顧洪平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