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化是實現綠色建筑的最佳途徑
時間:2013-11-05 13:05:56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網絡媒體 閱讀:1178內容摘要:建筑工地是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綠色建筑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應從制造、施工、運營服務等建筑全生命周期遵循綠色理念,讓建筑由內及外真正的“綠”起來。2000多年前,魯班發明了各種木工器具,極大提升了建筑品質和生產效率,即是他對后世最大的貢獻,也成為建筑文明史械鬧匾里程碑。193...建筑工地是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綠色建筑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應從制造、施工、運營服務等建筑全生命周期遵循綠色理念,讓建筑由內及外真說摹奧獺逼鵠礎
2000多年前,魯班發明了各種木工器具,極大提升了建筑品質和生產效率,即是他對后世最大的貢獻,也成為建筑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31年,當帝國大廈在410天的時間里拔地而起,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一高樓和紐約標志性建筑時,以改革生產方式為核心內涵的建筑工業化從理論走進了現實。
“建筑業的工業變革是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更不可忽視,因為它關乎新型城鎮化建設,關乎‘美麗中國’建設,更關乎中國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近日,中國建筑工業化龍頭企業遠大住宅工業有限公司(簡稱遠大住工)總裁、中國建筑工業化領域的專家唐芬在接受采訪時鄭重地告訴本報記者,“建筑工業化,再也不能只喊口號!再不改變生產方式,我們的建筑總量越大,付出的代價也越大。”
“沒有綠色建筑何來美麗中國?”
當前,部分建筑商、地產商為爭取政策補貼、推動項目促銷或是吸引眼球制造賣點,披件“綠色”的外衣,就號稱綠色建筑。
從中國傳媒改革先鋒湖南廣電出身,之后投身房地產龍頭企業,再轉型到建筑工業化十幾年,與唐芬對話,既有湘妹子的獨特個性,更領略到了心憂天 、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
“一說到霧霾,大家都會想到北京,其實不然,沈陽、上海、南京、長沙等城市的霧霾一樣嚴重,我們的建筑業必須反思,為什么霧霾會像傳染病一樣,在全國范圍內蔓延不止。”“反思”,是唐芬近年來在所有行業論壇、會議演講和各種報告會上必提的二字,在她看來,這不僅關乎13億同胞的身心健康,更關乎新型城鎮化建設,關乎“美麗中國”,關乎中國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全中國就是一個建筑工地,建筑工地就是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除了霧霾,還有可怕的建筑垃圾,資源與能源的消耗與浪費。唐芬引用央視今5月間“聚焦我國建筑垃圾之殤”專題報道披露的數據稱,我國建筑垃圾已占城市垃圾總量的1/3以上,在我國既有400多億平方米的建筑中,至少產生了20億噸建筑廢渣,據推算,到2020年我國還將至少新增10億噸建筑廢渣。“傳統的建筑工地,在建筑圍擋和密密麻麻的腳手架里面,那不僅是一個垃圾制造廠,更是對資源的巨大掠奪。”唐芬以此質問:不改變建筑生產方式,沒有綠色建筑,何來“美麗中國”?
建筑業作為我國第一大支柱產業,目前建筑總面積為400多億平方米,每年新增約20億平方米,接近全球年建筑總量的一半。隨著變革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歷史使命,建筑業的綠色發展已成繞不開的話題。“十二五”規劃提出:建筑業要推廣綠色建筑、綠色施工,著力用先進建造、材料、信息技術優化結構和服務模式。十八大報告更是首次專章論述生態文明,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
“加快政s落實,推進綠色建筑的普及發展,應成為整個建筑行業一致追求的目標。”唐芬說,當前,部分建筑商、地產商為爭取政策補貼、推動項目促銷或是吸引眼球制造賣點,披件“綠色”的外衣,就號稱綠色建筑。“很多項目的建造過程仍是高能耗、高污染,建好后配上太陽能、地熱泵等節能s備,提高點綠化率,再操作一個專家評審就成了綠色建筑、生態社區。這種項目遍地都是。”在唐芬看來,綠色建筑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應從制造、施工、運營服務等建筑全生命周期遵循綠色理念,讓建筑由內及外真正的“綠”起來。
“工業化是實現綠色建筑的最佳途徑”
現在提住宅產業化已有些不妥,因為公共建筑、工業建筑、基礎設施等非住宅類的建筑總量也非常大。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方式能讓建筑真正綠起來?
唐芬的答案是:建筑工業化。:過工業化手段,讓建筑業生產模式由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低品質的傳統粗放模式向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率、高品質的現代集約的方式轉變,“我們董事長張劍17年前就預言這是一場建筑業的工業化綠色革命。”唐芬有些自豪。
18世紀中葉,一臺改良蒸汽機的問世,叩響了產業革命的序章。此后,一個個產業變革助推社會的大繁榮大發展,人類生活伴隨著工業文明的足跡華麗升級。2012年4月,英國經濟學家保羅·麥基里第一次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引起了廣泛關注。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指上世紀70年代以來以信息和新能源技術創新引領并孕育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其中囊括了“制造業數字化革命”。
“發達國家的建筑業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開始了從工業化走向以智能智慧建筑為核心內涵的數字化時代。”唐芬以其考察游歷各國的親身體會表示,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解決能源枯竭和嚴重生態問題的根本出路,建筑業要轉型升級必須走工業化道路。“全國政協委員、住建部副部長齊驥在上個月召開的第十二屆住博會上說,建筑業如果再不走工業化道路,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會越來越大。我想補充一句:再不改變生產方式,我們的建筑總量越大,付出的代價也越大。”唐芬擲地有聲地說道。
建筑工業化,萌芽于18世e產業革命以后,于20世紀20-30年代形成了理論體系,到1931年,帝國大廈落成,令建筑工業化成為最早最震驚的現實。到1968年,日本通產省正式提出“住宅產業化”(In-dustrializedHousing,也稱住宅工業化),利用工業化造房技術迅速完成了戰后家園重建工作。建筑工業化的本旨是通過工業化生產的方式制造建筑,它的核心包括建筑設計標準化、部品部件工廠化、現場施工裝配化、土建裝修一體化、管理運營信息化,強調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先進的管理方法和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將建筑生產全過程連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這一方式的核心優勢在于技術先進、質強煽亍⑸產周期短、綠色環保等優點,因此,建筑工業化在西方發達國家的住宅和非住宅類建筑中應用十分普遍。
“齊驥副部長這次在住博會期間就表示,現在提住宅產業化已有些不妥,因為公共建筑、工業建筑、基礎設施等非住宅類的建筑總量也非常大。比如我們遠大住工現在已將工業化技術應用到酒店、寫字樓、工廠、地下工程等各類型建筑中。”唐芬引以為豪的遠大住工,于1996年啟程建筑工業化的探索之路,歷經17年技術研發和市場實踐,已成為集研發設計、工業生產、工程施工、裝備制造、開發服務為一體的建筑工業化綜合型龍頭企業,堪稱中國建筑工業化的德氛吆涂拓者。截至2013年10月底,遠大住工實施工業化建筑近1000萬平方米,占目前全國約2500萬平方米工業化建筑的40%,公司已在全國建成9家世界一流的綠色建筑研發制造基地,擁有技術專利達100余項。
不僅國際經驗表明工業化是實現綠色建筑的最佳途徑。據唐芬介紹,遠大住工當前的建筑技術,與傳統建筑方式相比,可以做到“五節一環保”(節地20%、節材20%、節能70%、節水80%、節時70%)、五大變革(手工-機械;工地-工廠;施工-總裝;農民工-產業工人;技術工人-操作工人)、三大可控(質量、進度、成本可控)。而放眼整個行業,不僅遠大住工ぐ括萬科在內的開發企業也在力推工業化,這充分寓意著,中國建筑業的工業化時代已經到來。
“建筑工業化再不能只喊口號”
當前我國400多億平方米建筑中僅有2500萬平方米是通過工業化方式完成的,占比不到0.1%,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為什么我國建筑工業化推進速度慢?就是因為地方政府重視不夠,法律法規不健全,標準技術體系不健全,配套政策缺位,獎勵政策等措施沒有落實,骨干企業太少,沒有形成產業發展氛圍——這是中國房地產業協會e長劉志峰在今年4月間召開的第二屆濰坊住宅產業博覽會上的觀點,我非常贊同。”唐芬直言不諱地說,政策扶持是一個新興產業迅速發展的基石,在我國現行制度下,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新興產業要取得快速良性的發展,都很難。“建筑工業化,再不能停留在喊口號。”唐芬直言,不論從建設“美麗中國”的國家戰略層面,從我國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的產業層面,還是從提升建筑品質改善人居環境的民生層面,建筑工業化都到了非實干不可的境地。
2013年初,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改委、住建部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國辦發【2013】1號),方案除明確了綠色建筑發展目i外,還將“大力推動建筑工業化”列為十大重要任務之一。事實上,我國的建筑工業化政策歷史可以追溯到更早。上世紀50年代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國務院在1956年5月作出的《關于加強和發展建筑工業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為了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的建筑工業,必須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i廠化、機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對建筑工業的技術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業化的過渡。”隨后即迅速建立起建筑生產工廠化和機械化的初步基礎,對完成當時的國家建設任務起了顯著的作用。經過20多年的實踐,1978年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正式提出,建筑工業化以建筑設計標準化、構件生i工業化、施工機械化以及墻體材料改革為重點。1998至2001年間,在時任建設部部長、黨組書記俞正聲的大力推動下,建設部成立了專門的住宅工業化辦公室(現為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并推動國務院轉發了《關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見》(國辦發【1999】72號)i系統地提出了推進住宅產業化工作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重點任務、技術措施和相關政策。2006年住建部發布實施《國家住宅工業化基地試行辦法》,明確提出要培育一批建筑工業化龍頭企業。
“國家有政策,這幾年地方也不缺,但就是推動起來難。”據了解,國內大多數省市已就綠色建筑、住宅產業化、建筑工業化等出臺了相關地方政策,已有以遠大住工為代表的“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42家,深圳、沈陽、濟南更是成為“國家住宅產業現代化綜合試點城市”和“國家現代建筑產業化試點城市”。但另一個事實是,當前我國400多億平方米建筑中僅有2500萬平方米是通過工業化方式完成的,占比不到0.1%,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慶幸的是,建筑工業化已成既定的發展方向,20多年來,在全行業不懈努力下,經過多層面制度建設、多方主體參與、試點示范項目引導,建筑工業化發展頗見成效。
“為什么我國建筑工業化推進速度慢?就是因為地方政府重視a夠,法律法規不健全,標準技術體系不健全,配套政策缺位,獎勵政策等措施沒有落實,骨干企業太少,沒有形成產業發展氛圍——這是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劉志峰在今年4月間召開的第二屆濰坊住宅產業博覽會上的觀點,我非常贊同。”唐芬直言不諱地說,政策扶持是一個新興產業迅速發展的基石,在我國現行制度下,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新興產業要取得快速良性的發展,都很難。
建筑工業化應成基本國策
要推動建筑工業化,市場實施主體——企業的n展很重要。過去的情況是,有企業有技術但難推廣難發展,比如遠大住工做了17年,很多業內人士不知道,地方政府官員不知道。早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就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部署。要求大力推進產業升級,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n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建筑業總產值高達13.5萬億元。你想想看,如果建筑工業化能深入推動,那么建筑業的轉型升級是否會更好更快地實現?現代化的新型建筑工業是否會引領中國建筑業進入全新時代?”唐芬反問記者,但她的答案很堅定。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四化兩型”戰略步伐中,建筑業可謂貫穿于始終。傳統建筑業通過信息化、科技化實現向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變革,致力服務于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產業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建筑工業化的發展,以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能環保、民生干莆著力點,將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資源利用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城鄉發展由二元結構向一體化發展的和諧局面。
“這個問題不僅關乎產業,也關乎社會民生,關乎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唐芬看來,鑒于建筑工業化的優勢以及當前社會所面臨的住房保障、生態環境、資源枯竭、勞動力短缺、建筑通病等諸多重大問題,國家應該進一步明確建筑工業化的戰略定位,并表示贊同當前有關部分學者提出的“將建筑工業化上升為基本國策”的建議。
“要推動建筑工業化,市場實施主體——企業的發展很重要。過去的情況是,有企業有技術但難推廣難發展,比如遠大住工做了17年,很多業內人士不知道,地方政府官員不知道,我們說遠大住工的技術世界一流大家覺得你吹牛,結果來我們工廠和項目一看就‘震撼’,我們工廠平均每天有數十人來參觀,以前大多數來看了但合作就難有下文了,現在大多數是帶著項目帶著政策來參觀的,這個夠說明了什么?說明推廣建筑工業化的條件已基本具備。我們已全面啟動數字化戰略,將在北京投資建立新型工業化綠色建筑全球研發中心,我們堅信這是歷史潮流,不可逆轉。”唐芬有點興奮。
對于如何落實政策,唐芬認為,首先,政府要制定明確的產業發展規劃與扶持政策,從土地供應、財稅優惠、行政審批、金融服務等各方面,積極鼓勵企業對建筑工業化的自主研發、創新和應用實踐;其次,作為建筑工業化實施主體的企業,應該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實現建筑工業化技術的改良升級;第三,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示范應用與推廣。從保障房等政府投資┌簿庸こ倘朧滯乒悖并鼓勵向商品房住宅、商業建筑、公共建筑等領域推廣應用。
- 相關文章
-
-
09-28第二屆“天揚杯”全國建筑業財稅知識競賽決賽順利閉幕
-
04-012019年建筑業發展統計分析
-
12-27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
-
11-18關于征求《基于BIM的綠色施工監控信息化管理規程(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
-
11-082020上海建材展【2020中國國際綠色建博會】歡迎來電
-
08-28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動四川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
08-19“中國最美省份”建筑碳排倒數第六,云南2020年綠建占比要達
-
08-10最新發布:2019年上半年建筑業發展統計分析
-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