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碳天地——因科技而環保的生活空間
時間:2013-08-18 11:37:23 作者:www.sghengrui.com 來源:呂元祥建筑師事務所 閱讀:2204內容摘要:零碳天地——因科技而環保的生活空間“呂元祥”讓建筑擁有一顆“綠色”的心導語:零碳天地(ZCB)是香港建造業議會(CIC)與香港政府合作發展的全港首座零碳建筑,已于2013年1月在九龍灣常悅道正式向公眾開放。項目旨在向本地及世界建筑領域展示環保建筑的尖端科技及先進設計,并肩負著政府...零碳天地——因科技而環保的生活空間
“呂元祥”讓建筑擁有一顆“綠色”的心
導語: 零碳天地(ZCB)是香港建造業議會(CIC)與香港政府合作發展的全港首"零碳建筑,已于2013年1月在九龍灣常悅道正式向公眾開放。項目旨在向本地及世界建筑領域展示環保建筑的尖端科技及先進設計,并肩負著政府為提高市民對可持續生活模式認知的期許。為此呂元祥建筑師事務所(RLP)集結最頂尖的顧問團隊集思廣益,積極汲取全球低碳建筑技術經驗和"進的環保理念,讓零碳天地更臻完美地呈現在世人眼前。
關鍵詞:零碳建筑 低碳 產能建筑
近年來廣為宣傳的“低碳”概念已經令人耳熟能詳,而“零碳”一詞的出現無疑為大眾環保理念平添了一份新鮮感。零碳天地作為綠色“零碳建筑”的新里程碑,它很好地詮釋了“一方面依靠環保設計將能源消耗減到最少,另一方面利用現場生產的可再生能源抵消建筑日常運作所需能源”這樣的“零碳”概念。單從概念聽上去不過是一套“自自足”的運作模式,然而對零碳天地一知半解的人們恐怕很難想象,規模如此龐大的它,要達到完全“零碳”,究竟依托了多少世界領先科技的支持,飽含了多少呂元祥建筑師事務所專業團隊的心血。
作為“產能建筑”,零碳天地比普通環保建筑更勝一籌,它透過可再生能源就地發電,不僅抵消了從電網中使用的能源,還可將剩余電力回饋公共電網。通過“呂元祥”的設計整合,零碳天地采用被動式建筑設計、主動式系統以及環保機電系統減少耗能,從而能更具成本效益地采用再生能源科技。這些先進的環保建筑技術包括多項首次在港應用的技術,如捕風器、地下預冷管、高流量低轉速吊扇、冷梁冷卻及除濕設計等。此外,光舶濉⑸物柴油推動之三聯供系統和先進的BEPAD系統,也為建筑高度節能起到了高科技保障。
零碳天地之所以成為“零碳建筑”中的一面旗幟,是因為它擁有比科技元素更加核心、比先進系統更加雋永的因素——人們的思想,這來自呂元祥建筑師事務所多年來對綠色建筑設計的堅持。“呂元祥”培養出來的建筑師們思想前衛、眼光獨到,對于城市建筑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把握得恰到好處,將綠色的設計理念巧妙地運用在建筑當中,為零碳天地移植了一棵“綠色”的心臟,令冷冰冰的建筑如獲生命。
零碳天地示范了建筑元素及環境的絕妙配合,這些科技無法取代的環保理念體現在建筑物的位置、座向及形態上的巧妙設計,甚至在微氣候的研究上,兼顧了附近大自然熱能及通風功能。零碳天地獨具靈活性的空間設計、較大的結構跨度及間n系統,可因不同需要重新劃分空間,極大地提高了建筑的空間利用率。此外,樓體的錐形和長形建筑形態,與鄰近建筑物產生協同作用,令大樓的光伏電池板在有效吸收太陽能的同時,又減少了建筑物因過多吸收到太陽能量而導致的空調需求增加,在保持室內溫度舒適性的方面上,輔以高n能外墻智慧控制系統,窗戶可在密封或通風模式下切換,保證了大樓內部的及時通風。
零碳天地在專注自身環保的同時同樣惠及到周邊環境,透過全面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及高綠化率,從設計上減輕了鄰近的熱島效應,有助于緩沖附近交通造成的環境滋擾,并于夏季有效提高降溫效果,為市民提供了遮陽設施和更舒適的生活空間。
結語
放眼世界,有著不同的零碳建筑,各界對于零碳建筑也有著不同的定義。此次“呂元祥”通過先進科技、技術和環保理念的完美融合,使零碳天地一舉成為全球綠色建筑設施最全面的零碳建筑,為業界在建筑項目中樹立了良好典范,有助于推動和鼓勵香港建筑界乃至世界建筑領域建造更多零碳及低碳項目,造福社會。由此我們相信,零碳建筑的持續發展將會成為今后建筑領域的大趨勢。
- 相關文章
-
-
08-12關于如何加強推動綠色建筑技術的深入發展的研究
-
08-08綠色建筑的8個考慮和解決方案
-
06-17滬新版《住宅設計標準》6月實施
-
06-14綠色建筑新標出臺,哪些企業受益?
-
06-14一級建筑師考試順利通過詳細心得
-
06-08自然通風在民用建筑中的應用
-
06-01北京綠建委協會推動綠建創新技術落實
-
05-30專家:綠色建筑應更注重"結果導向"
-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