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文:傳統民居生態技術在綠色建筑設計的應用
時間:2019-08-21 22:30:35 作者:GBWindows 來源:行業網站 閱讀:2507內容摘要:傳統民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倡導綠色、環保、節能的今天,傳統民居的生態技術引起了現代建筑設計者的廣泛關注與重視。尤其是在資源日益緊缺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建筑業面臨著能耗大、建筑水平較低的困境,從傳統民居生態技術汲取經驗,已成為了現代綠色建筑設計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在分......
傳統民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倡導綠色、環保、節能的今天,傳統民居的生態技術引起了現代建筑設計者的廣泛關注與重視。尤其是在資源日益緊缺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建筑業面臨著能耗大、建筑水平較低的困境,從傳統民居生態技術汲取經驗,已成為了現代綠色建筑設計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在分析傳統民居類型及特征的基礎上,結合相關實例,分析了傳統民居生態技術的表現,并進一步探索了現代綠色建筑設計應用傳統民居生態技術的方法,以期能為現代建筑設計提供積極有益的思考。
一、我國傳統民居的類型及特征
傳統民居是我國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歷史悠久,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建筑,傳統民居不僅滿足了人們生活居住的需求,而且承載了人們對生命、自然的精神追求。我國幅員遼闊,地質、氣候類型復雜多變,且受到宗法制度、民俗思想等的影響,民居的分類及特征也就相對復雜。
總體來看,我國傳統民居的分類方法可以由按構造、氣候地理、民族、空間構造等方法進行分類,如按照構造材料進行分類,有磚墻結構、木結構、磚石混合式結構、磚木混合式結構等,按照氣候地理進行分類,有貴州民居、山西民居、江浙民居、海南民居等,按照民族進行分類,有漢族民居、傣族民居、藏族民居,按空間結構分類,有樓居式民居;院落式民居等。
雖然我國傳統民居形式多樣,但是在總體的民居構造思想及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如我國傳統民居在空間上呈一定的內向性,即以相對封閉的庭院、天井等形成相對獨立的空間,以增進人們的情感交流,體現了以家庭式為主的民居思想。在民居群體組合中,大多呈現以主體為核心,對稱漸進的分布格局,體現了我國傳統民居藝術審美思想。另外,我國傳統民居注重選址的風水及民居藝術性的表現,體現了適應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二、傳統民居生態技術的表現
1.材料上的表現不同地域的民居在材料的運用上有所差異,總體而言,由于農業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在傳統民居建造上,更多地是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充分挖掘自然材料的生態價值,如泥土、竹子、蘆葦、石頭、木材等,這些材料生態環保,不僅對人體沒有影響,也有利于民居建筑更好地適應當地的自然氣候,滿足人們對房屋溫度及與自然親近的雙重需求。
比如,我國傳統民居中運用最多的天然材料為土木混合結構,土木結構既具有較大的承載力,還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能夠適應不同的地理氣候,而且因資源豐富、取材便捷,因而受到了廣泛應用。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我國傳統民居建筑還非常善于就地取材,如在云南傣族地區,竹子是人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植物,竹子生長快,運用靈活,人們用竹子編成民居的圍護欄、制作門窗等,既充分利用了自然生態材料,又促進了濕熱地區的通風透氣。
2.建筑手段上的表現傳統民居在建筑造型及手段上都最大程度地貼近自然,不耗費過多的人力物力,在造型上追求自然的意境之美,而不是過多的裝飾上,我國傳統民居在選址上大多因地勢而建,在群體布局上錯落有致,顏色古樸自然,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思想。
如在我國陜西地區的窯洞,就是采用天然的土坡、土地,依照地勢在土坡下挖出洞穴式的建筑,這樣的建筑構造手段不僅成本低,而且充分利用了土壤對溫度調節的作用,形成了冬暖夏涼的建筑。這種生態建筑最大程度地利用生態自然材料,在特定的經濟條件下,是最為實用的建筑方法。
3.光照、溫度、通風等生態適應性的技術表現院落的形式是我國傳統民居中最常見的建筑構造形式,院落式建筑能夠較好地適應自然氣候條件,在不同的區域,為了更好地適應光照、溫度、通風,所采取的院落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在東北地區,日照時間短、角度低。
為了保證建筑居室內獲得充足的光照,一般院落朝南,且在南側的圍墻比建筑低一些,形成三合院的建筑形式,在南方地區,由于日照時間相對充足,對自然通風的要求相對較高,因而在院落的構造上常以天井式的合院,以更好地保證通風納涼的居住需求。可見,我國傳統民居在光照、溫度、通風等生態適應性技術上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建筑上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自然資源,在與自然相互融合的同時,也最大程度地因地制宜,用人類的智慧,以生態性的技術改善了居住條件。
三、傳統民居生態技術在現代綠色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1.現代綠色建筑建材的選擇建材的選擇對于建筑的使用效果、壽命周期有直接的影響,在現代綠色建筑設計中,應充分借鑒傳統民居中健康、綠色、環保的建材選擇,雖然現代科技發展為建筑提供了更多樣化的材料選擇,但是在材料的選用上,綠色、生態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現代建造材料的選擇上,越來越多的設計者采用可再生的材料。
如利用現代技術獎農業廢棄物中的材料分離出來,作為建筑材料的原料,小麥、甘蔗渣等提煉、壓制的材料既降低了成本,也具有生態環保的功能,如上海世博會的企業館外立面就采用了麥秸稈壓制而成的麥秸板,體現了對建筑生態環保的重視。另外,在綠色建筑的材料選用上,還應該注重材料的循環再利用,促進材料的多次、重復利用,在有效控制材料成本的基礎上,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價值。
2.現代綠色建筑通風設計隨著人口數量增多,對建筑的要求不斷提升,現代建筑密度大,空間利用率高,為了創造更加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在現代綠色建筑設計上,充分借鑒了傳統民居的通風生態技術,如在樓梯井或走廊局部設置一些鏤空的網格、在屋頂上設計了排氣天窗、屋架的結構,就充分利用傳統民居中中央庭院式的通風效應,為整個建筑安裝了“煙囪”,以更好地促進建筑內熱氣的排放,從而實現通風的效果。
另外,對于建筑內部,充分考慮到房間空間有限的實際情況,將建筑樓層警告與建筑平面進深緊密結合起來,合理設置通風口,避免對氣流的阻擋,同時,綜合不同季節、地域中建筑對風速、氣候的要求,涉及合理的建筑形式,以促進建筑通風的同時,也更好地保障建筑的安全性。
3.現代綠色建筑采光設計傳統民居的光照設計主要利用自然光,現代社會雖然人工照明技術發達,但是長期使用人工光照,對于人類健康及環境保護都會產生不利影響。現代綠色建筑設計中倡導天然光照的利用,使居民能夠在更加自然、清潔、環保的光照下生活。
除了使用門窗為采光口,加強側窗、天窗的采光外,現代綠色建筑還使用一些反光材料,促進光線的縱深,如結合房間的大小、進深及高度,調整門窗位置并在房屋內表面涂抹反光材料或設置反光裝置,以更好地推進光照的延伸。另外,現代綠色建筑設計中,在吸取傳統民居中屋檐智慧的基礎上,以現代材料的遮陽板等形式,實現對光線的調節、利用,如在高層建筑中對朝陽的建筑面積設計可調節的遮陽板,使房屋能夠根據陽光的照射角度、高度,自動調節,進而使房屋得到更加合理、舒適的光照。
4.現代綠色建筑溫度調節的處理傳統民居大多以庭院、圍合的形式,形成對稱的空間,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有限的空間,現代綠色建筑設計出了最大限度地對空間進行分隔處理外,還根據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居住要求,進一步細化了空間格局,這樣的建筑構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隔熱保溫的效果。另外,現代建筑還充分結合傳統民居溫度調節的思想,對不同的建筑部位,采用不同的措施,如對屋頂、立體墻面采用不同厚度、材料的板材,以最大限度地達到保溫隔熱的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民居建筑蘊含著豐富、深邃的生態思想及智慧,在倡導生態、環保的時代背景下,現代綠色建筑設計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熱點,在現代綠色建筑設計上,應根據地域、氣候的不同,積極借鑒傳統民居中的生態技術,提高對自然、環保材料的利用,在降低現代建筑成本的同時,也能夠有效促進建筑的生命周期與生態價值。不僅如此,在通風、溫度、光照的技術上,傳統民居也積累了深厚的經驗,現代綠色建筑設計應在遵循生態理念的基礎上,充分吸取傳統民居生態技術的精髓,為構造舒適、健康、自然的現代居住環境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 相關文章
-
-
12-30綠色建筑是房地產企業當下轉型的重要抓手
-
12-29“綠建評價軟件北京模塊”規范高品質住宅綠建生產
-
12-232022中國(江西)國際建筑工業化及裝配式建筑展覽會
-
12-04從綠建評價軟件“上海模塊”與“江蘇模塊”成“爆款”現象中看綠建市場新變化
-
11-22第九屆中國-亞歐建筑建材博覽會
-
11-19加碼碳中和,雄安綠色建筑擔當“先行者”
-
11-182022中國國際超低能耗建筑產業展覽會-雙碳新引擎 能耗超低 建筑變綠
-
11-12《綠建設計評價軟件》更新上海地標版本2021年11月
-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